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Synaptic Self》中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由于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层结构的“新皮质”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这个过程并非上帝预先编程架构好的,而更像是在既有结构上“叠床架屋”,比如,大脑从内到外基本上是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的,比如啮齿类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新皮质是光滑的,这是新皮质在进化出高级灵长类之前的样子,后来为了解决大脑中空间不够的问题,进化之手发明了大脑皮层沟回,通过这些褶皱,在不增加太多占用面积体积的前提下使得大脑皮层表面积暴涨,正是这些褶皱使得灵长类进化出独特的高级认知活动,如工作记忆,语言。这种“堆砌式”的进化有它节省和复用的好处(《Kluge》),然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奇特的“进化时滞”效应——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很重要,必须提前准备并持之以恒,然而我们内心的另一个小声音却在万般阻挠我们把屁股从床上挪开或者把眼睛从网页上挪开;我们明明知道赌博,烟酒,犯罪是不对的,然而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在喋喋不休地催我们动手去做。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总是怂恿着再吃最后一勺(不禁让人想起《傀儡人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在这个争端中败下阵来的却是代表更先进生产力的高级认知模块,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似乎根本就没有启用,而是凭借着本能或直觉“自动驾驶”自己的身体(《Gut Feelings》)。

这里的原因是明显的:设想一下,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Mean Genes》),这些模块似乎“理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将人类生存的环境极大的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原始模块适应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以采集狩猎为主题的社会构成,这跟现代工业文明相差颇大,举个例子,我们的社会交往本能令我们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面子不仅是一个东方文化中的东西, 在全球都存在),面子可以与很多东西关联——与异性的交往成败,在对手面前是否挺身而出,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是否完成得很好,这里的逻辑是很明显的:一次糟糕的社会性事件会降低我们的声誉,在远古社会,聚居群体较小,成员之间依赖性很高,糟糕的声誉会导致被赖以生存的群体排挤出去,危机自身的一切,所以我们往往有着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面子原始冲动,《Bounded Rationality》里面曾经提到这样的一个例子:两个男人因为酒吧里面的一点小争执最终大打出手乃至一方杀了另一方。在类似酒吧这样的一个众目睽睽的社会场所,人们往往会为面子而恼羞成怒,作出过激行为,而我们的大脑同时又会认为我们仍然处在没有法制的远古社会,所以杀人便有了可能,事实上我们不难想象在远古社会杀人可以转化为力量和能力的声誉,由于进化的钝刀还没有来得及磨平我们远古时期的“棱角”,所以只有少部分“理性大脑”强大的人才能够作出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行为;《Mean Genes》上面说了这么个例子:在远古社会我们在向姑娘求爱的时候会小心谨慎,因为一次洋相会很快被传递开来从而使得我们变成整个群落的笑柄,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流动剧烈,人际关系变动频繁的大城市,社交失败的成本近乎于0,所以正确而理性的做法却是永远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同时存在着远古的自我,和现代的自我,并且两者并没有完美协调,所以才会出现“如著作等身的教授,聪明的数学家,艺术家同样有可能成为性引诱的牺牲品,同样可能犯七宗罪,同样可能成为焦虑和忧郁症的患者”(《Synaptic Self》)(不禁让人想起前阵子著名的泰格伍兹事件)。

然而除了这些极端情况之外,普通人也常常受到困扰——明知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法去做。仔细想想这简直是一句类似悖论的话:既然你的大脑认可某种做法是正确的,而同样又是你的大脑主管你的行为,那为什么偏偏你没法执行呢?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所以我们常常哀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Phantoms in the Brain》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看到老朋友时会自然微笑,然而站在摄影师面前我们却经常“挤”出难看而别扭的微笑。我们常常说第一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第二种笑则是有意做出来的。事实上这两种微笑的确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机制,只不过不是心脏和面部肌肉,而是两个不同的大脑模块。自然、下意识的微笑来自于大脑中位于进化年代较古老的丘脑和进化年代较新近的大脑皮层之间的一个叫做“基底核”(basal ganglia)的结构,而有意识的笑则是由大脑中的动作皮层控制的。而这两者只有前者具有正版的微笑神经回路,当我们看到朋友的时候,朋友的脸庞的视觉映像通过视觉神经传导到我们的情绪模块(边缘系统),并进而被转发到基底核,后者的微笑回路负责调动面部肌肉生成一个真正自然的微笑,整个过程在不到一秒内完成,在这个时间里你的高级认知模块根本还没来得及活动呢。

有些时候一些人会因为中风而导致一侧运动皮层受损,如果你叫他对着摄影师笑,你会发现他挤出的是半边脸的山寨微笑,另一边脸(对应受损的运动皮层的那一边)则不笑。然而神奇的是如果他见到老朋友,则会发出两边对称的、自然的微笑,因为控制自然微笑的基底核没有受到损伤。

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则会出现一种恰好相反的情况:中风损伤了一个人的基底核,影响了半边脸的微笑回路,一开始这个人自己也注意不到,直到他对妻子自然微笑,妻子会惊讶地发现他脸上只有“一半”微笑。然而,如果摄影师叫他微笑,他却能够做出对称的微笑,虽然是不自然的那种,因为控制有意识微笑的运动皮层并没有损伤。

就像两种微笑一样,我们的大脑在同一个决策上经常有不同模块的参与,有的人更偏向使用直觉进行决策(《Predictably Irrational》),有的人则更偏向于理性分析,而事实上这两者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不同的场合适用,无法驾驭这两种决策引擎的人要么一方压倒另一方,要么就是陷入纠结。

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听从内心的召唤”,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热情来自于我们的情感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持,我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的专注投入,emotion(情绪)和motion(动力)本就是同根生,说明人们很早就了解到情绪和动力的关系。对此有这么一个真实事件(记不得在哪本心理学书上看到的了,记得的朋友请留言。),一个事业顺利的中年男人,原本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有一天不幸遭遇了车祸,车祸损伤了他的头部,他的情绪大脑遭到了损坏,后来虽然他健康方面痊愈了,然而却从此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再没有动力去发展他的事业,照顾他的家庭,对他来说发生什么都是无所谓的。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生活的意义便来源于情感系统。

我们在面对道德问题的时候听从“良知的召唤”,因为漫长的进化给了我们一套非常优秀的天生道德判断神经回路(《社会性动物》),只要听从良知的召唤我们便能在道德的平衡木上走得稳稳当当。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都刻画在天性里面,然而同样也正是这些天性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陷入困境,我们“能存储能量就尽量存储能量”的食物摄取天性虽然适合远古社会,然而在能量充裕的现代社会却导致大量人的超重。《How We Decide》上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让一群人走过一个屋子,屋子的中间放着一个桌子,上面有诱人的巧克力蛋糕,也有水果沙拉,让其中一部分人默记某个7位数字序列,另一部分人则只默记2位数(当然,实验者会为默记数字的原因编造一个谎言,例如测试记忆能力),实验结果是,那些默记7位数字的人更可能选择巧克力蛋糕,因为记忆数字过载了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使得它无暇和原始大脑的决定作抗争。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处无法相比。

我们的原始大脑同样也分不清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在获得社会成就和声望的动机的驱使下,即便是虚拟的网络游戏社会,我们也会投入大量精力,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错,我们的确应该去获得声望,只不过它还没有聪明到跟得上工业文明,它并不明白虚拟世界里面的生存能力和地位并没有办法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生存能力和地位。

如你所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如果上帝要为我们目前生出的时代设计人类,我们将会是身体上适合长期久坐不见阳光,眼睛尤其适合长久盯着30厘米以内的物体看,我们情绪上会偏好有节制而健康的饮食,我们的身体发育将不会在肌肉上浪费太多不必要的能量,青少年也不会在青春期强烈渴望冒险和建立小部落内的声望并为之做出各种危险或可怕的事情,而在执行力上我们则会偏好于执行能够积累知识和技能的长远计划,正如geeks们所崇尚的一句话所言:smart is the new sexy。

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才短短数百年,英特网的历史则更是短的几十年,和漫长的进化长河相比仿佛一瞬,我们匆匆忙忙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而进化的齿轮转动得却慢了很多拍,于是我们都成了进化时滞的牺牲品,我们用远古的双眼打量着这个世界,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们还是会汗毛倒竖,汽车酿成的交通事故每天无数,而我们过马路却置若罔闻。一句话:我们的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而20万年前是没有汽车这种物种的。

然而,我们毕竟拥有所有动物中神经元和突触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新皮层。我们拥有神奇的认识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利用情绪系统本身的特点来克服它自身的缺点。

我们做事情难以持之以恒地专注,因为任何一个新鲜刺激的外部信号都足以激活我们强大的情绪大脑,情绪大脑一旦被激活,其神经信号往往轻而易举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我们发现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很难维护内心的宁静和专注,于是我们发明各种隔绝干扰的方法来保护我们脆弱的理性大脑,从而能够让自己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的大脑喜欢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将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时间,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渐变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绝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种选择更为不那么痛苦。然而从经历的“客观”痛苦上讲,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种“情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带来明显的正面情绪,于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主观痛苦要小于第一种情况。而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执行者意识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个体把事情执行到底。

总之我们发明各种认知方法来“诱使”或“要挟”我们的情绪大脑同意去执行一件事情:我们向朋友承诺我们要做的事情,于是我们的情绪大脑会迫于信誉受损的压力而去主动完成这件事情。而加入互助学习小组则本质上是利用大脑的从众本能和同侪压力。《Nudge》上提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百美元的论文催缴金”:为了“逼迫”自己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论文,戴维将三张100美元的支票预先交给泰勒,戴维每延迟一个月完成论文,泰勒便可以提取其中一张支票并将钱用于开聚会(而且还不邀请戴维参加:)),显然,戴维的情绪大脑很难容忍这样吃亏的冤枉事,所以为了避免它,便忠实地督促戴维把论文按时搞定了。此外还有“减肥违约金”,“夏令时”,“圣诞节省钱俱乐部”以及著名的“Save more tomorrow”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

最后,经常动用理性思考也能够锻炼理性大脑的“实力”,在更多的决策场合获得压倒性优势。神经科学显示,大脑的模块的确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一个经典的证据是钢琴家的大脑中对应手指的神经回路占用面积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另一个有意思的证据是,如果一个人失明了,那么负责接受视觉信号的神经回路往往会被听觉所侵占(人们常说瞎子的听觉格外灵敏难道便是这个原因?)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始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性大脑。

130 Comments

  1. felixzuo | | Reply

    其实我遐想的是,男女自身的差别造就了男女的社会评价差别。

    看起来互为因果,但我想肯定是先有男女自身的因。

  2. 风之子 | | Reply

    ffff,后面的话说的不太好,低估了读者的水平。
    对于复杂的世界而已,尤其是人的认知,谁也不敢说自己有“定论”。大家都是半桶子水,但是不能因为只是半桶子水,就不发言,不出声了吧?总得交流,或者抛砖引玉啊。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发表一些幼稚的、不成熟的设想、解释,都是挺有意义,也很有趣不是吗?
    不一定非得在文后像某些理财小广告一样加一条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当然文后加一条:人的认知过程很复杂,远没有可信的结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那当然就更严谨了。

  3. 风之子 | | Reply

    fffff,第一段话我觉得说的是挺有道理的。中国多年的理工科训练,尤其止步于大学的高等数学,其运用的都是“分析”的方法论。在博主或者博主引用的书籍里都是这样——脑子里的某个部位是负责某个功能的。我学心理咨询时,也背过脑的功能反射区填图。。。
    不过奇怪的是,曾经有实际的例子:某语言反射区受损了,会在别的部位发育出新的语言反射区补偿。而且如果是婴儿期,那就会相对的恢复的更好一点。那么问题来了——是我们先有了某部分的结构,才具有某种功能;还是需要某种功能,就能发展出某种结构?这就像鸡生蛋的问题。
    这点来说ffff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用了太多“分析的方法论”,于是理工科的学生显得“轴”。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去“格物”就不好致知。把客观世界分类,然后逐个去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但是真实世界又是动态,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点使用东方的“系统思维”方法论似乎更好。这很有点解决一个力学问题是用有限元的角度分析,还是采用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
    但是东方哲学方法论给人的感觉,就是总好像隔着什么似的?让人觉得对世界的掌握不够痛快——因为我们没有获得那种知识的“确定性”的感觉。人都是痛恨“不确定性的”,更是厌恶“知识”这种人类引以为傲的结晶的“不确定性”——因为今天它还像个定论,明天它可能就是狗屎。
    我们现在做科研,都讲究要“机理分析”——摸清楚来龙去脉,或者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但是那只是以为。多数时候,是试验结果做的不错,方案很有效,那么摸索出工艺条件,准备转换为生产力吧。至于对微观过程的认识,搞清楚why和how——那是远远落后的。
    这点和写程序很不一样——计算机模拟转数字化后,按照布尔逻辑。1 and 0 =0 这是不能变的,它创造的是一个“纯粹确定性的虚拟世界”。
    真实世界是,理论总跟着试验结果的屁股后面修修补补,去尝试解释它为什么这样。有时候甚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最后发现老的理论,实在补丁打补丁,都打不了了,干脆推翻发明一个新的解释体系。
    这也是实际工作后的科研里,试验数据是最后拍板人的原因。

  4. 风之子 | | Reply

    哈哈,当前社会的男女有别正是性别造成的,hit_alex正好说反了。
    最早人类社会曾经是母系社会过,随着生产力发展,父系社会更适合。当然当今,甚至未来的社会,可能性别差异带来的区别又会缩小。
    一个东西的功能,受限于它的客观结构。

  5. 韩寒 | | Reply

    菲尼斯·盖奇的例子我在《大脑开窍手册》中看到过,作者拿它来讨论自由意志的话题。

  6. hansen | | Reply

    看了您的文章确实收益匪浅。评论的程序员还很多啊, 我一直有一个别人认为的谬论:“能做好程序的人,也能做好其他事情。” 其实我是觉得编程很能训练思维能力和归纳思维方法,因此更容易做好其他事情。

  7. 蒙面超人23 | | Reply

    原来大脑是如此的神奇,它可以主管你的行为;它可分为两个模块:理性和感性。感性是人的天性,它使我们凭借着本能或直觉来控制我们的身体;理性是科学的分析,它使我们战胜自己的内心,认识自身,克服自身的缺点。感性赢了理性那一面,你就是情绪的奴隶;理性赢了感性那一面,你就是情绪的主人。多多理性思考,多多理性人生。

  8. 熊刚 | | Reply

    胜读10年书!

  9. 菩提心觉 | | Reply

    看到各位大牛的话,我膜拜了,我这个大忽悠终于在各位牛人面前忽悠不成了,好在咱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跟大牛学习,俗话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我这个连温饱都没解决,连老婆都没有的汉子终于感到落后太大了,各位牛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生活在十九世纪

  10. Tung | | Reply

    我觉得男女还是有别的!不可否认,社会评价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社会的对于男女的普遍评价呢?我认为就是男女的区别,是生理上的区别造成心里上的差异。最简单来说,男女所分泌的激素不同,日常的行为也就不同了。

  11. 苏小叫化 | | Reply

    《思考,快与慢》分之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书里认为直觉也只是慢思考训练出来的,和本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不过这书我才只看了个开头。

  12. zdx3578 | | Reply

    是不是在心理学方面做更大的贡献,推荐一些书引进国内翻译,推动国内的心理学相关普及;和乐嘉交流交流。

  13. xx | | Reply

    那么,200万年前,左脑在干什么?那时候没有左脑吗?

  14. lee | | Reply

    如你所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如果上帝要为我们目前生出的时代设计人类,我们将会是身体上适合长期久坐不见阳光,眼睛尤其适合长久盯着30厘米以内的物体看,我们情绪上会偏好有节制而健康的饮食,我们的身体发育将不会在肌肉上浪费太多不必要的能量,青少年也不会在青春期强烈渴望冒险和建立小部落内的声望并为之做出各种危险或可怕的事情,而在执行力上我们则会偏好于执行能够积累知识和技能的长远计划,正如geeks们所崇尚的一句话所言:smart is the new sexy。——以上这个设计人类的方式是如何得出的,为什么这样才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人类。这是不是依照自己的所需来设计了呢

  15. 楚星520 | | Reply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并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处无法相比。

  16. 楚星520 | | Reply

    x恩恩 写的真的很好 让我涨了不少见识啊 谢谢smart is the new sexy。

  17. iytbboy | | Reply

    看到这个系列的五,顺藤读到这里来。连续读了两天,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比身体的进化速度快这个理论——也许应该说是事实。站在这个基础上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包括我自己,会形成一些完全不同的态度,宽容了很多。非常感谢。

  18. 豆腐面 | | Reply

    这么长的学术文章,居然也有这么多评论~~~

  19. James | | Reply

    与20万年前的自己遇到当今信息如洪水般的社会会产生许多的缺点比较,现代思想的开放,激发更多的创新。

  20. Xiaoyi | | Reply

    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流动剧烈,人际关系变动频繁的大城市,社交失败的成本近乎于0,所以正确而理性的做法却是永远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然而人行动的initiative和motivation往往源于情绪大脑和hypothalamus。

  21. 张健飞 | | Reply

    这篇文章说了些大脑的结构和相应文章的出处,人的大脑处理有两种处理方式,理性与情绪。 理性是高级的认知,情绪是低级的。情绪能更快的处理事件,因为它位于大脑的底层,理性更客观,但总是受制于情绪。人可以通过训练使自己更理性 。。 。 。 看完,还是要写点东西的

  22. lvlvbuaa | | Reply

    mark之,最近才开始读你的文章,很有思想。持续关注中。。。

  23. 艾迪儿sun | | Reply

    里面有很多心理学的知识,觉得文章很丰富,但是知识也很杂乱。

  24. kmplayer | | Reply

    这段时间又有得学了。

  25. ALIBABASH | | Reply

    立意角度有新意,有启发性。但不知是否作者对神经和认知科学研究不深的原因,总觉得作者有种一知半解,牵强附会,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

  26. lanyg | | Reply

    终于Update了,

  27. avlee | | Reply

    我一直试图站在上面观察我。

  28. Greg | | Reply

    “这只是作者的定性的推断而已“、“精神劝说”两句是亮点,我也是这么感觉。
    另外,从评论者不断堆砌的浮夸、不够深刻的引例可以大胆推测,该评论者当时是本科在读。不知是否如此,呵呵。

  29. Fynwa | | Reply

    敢问如何使我们能更好的利用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认知模块?也就是如何学会像一些更会理性思考的人一样

  30. skywildworld | | Reply

    这么多专业词汇,请问博主是怎么学英文的。
    我也喜欢读原著,但是由于英文不好,总是一知半解,经常读到一半就不能坚持下去了。求指教。。。

  31. aisensiy | | Reply

    嗯 很像那个 自我 本我 超我的说法,如何让超我的命令在自我层次得以实施是个重大的问题。

  32. Eating | | Reply

    我们的大脑喜欢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将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时间,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渐变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绝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种选择更为不那么痛苦。然而从经历的“客观”痛苦上讲,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种“情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带来明显的正面情绪,于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主观痛苦要小于第一种情况。

    ————————————————————————————————————-
    我想有可能是我个人选择的问题,于是也问了别的朋友,但是我们都认为如果是我们参加这个实验,我们都倾向选择第一种,因为明显60秒后把手拿出去取暖会比再花上无谓的30秒后再拿出来要好很多。因此有些疑问,在这个实验中,真的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么?
    是不是描述上有一些遗漏呢? 还是只是我们个人选择跟别人不同而已?

    • yangscar | |

      我怀疑这个实验中并没有直接告诉被试实验持续的时间,而只是让他完成这两个不同的任务。

  33. lumos | | Reply

    感谢博主深刻的思考,辗转从matrix67到这儿,收获很大~~

  34. ppjohnny | | Reply

    从文章中的, “《How We Decide》上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就是那个关于巧克力蛋糕的实现,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想在决策时,理性大脑占上风。 那个时段,大脑的信息就不能过载。

    也就是,信息过载的状态,影响理性的决策。

  35. hit_alex | | Reply

    全是心理学的东西啊~~~

  36. qumin | | Reply

    远古的时候应该是那些擅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能更好的生存 一直到现在也是 为什么那么长时间的进化 我们依旧有很强的思维惰性 更乐于做些简单 甚至是机械的事情(至少对于普通人是)?

  37. 老杨 | | Reply

    期待《逃出你的肖申克4》

  38. 武瑞敏 | | Reply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都刻画在天性里面,然而同样也正是这些天性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陷入困境,我们“能存储能量就尽量存储能量”的食物摄取天性虽然适合远古社会,然而在能量充裕的现代社会却导致大量人的超重。《How We Decide》上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让一群人走过一个屋子,屋子的中间放着一个桌子,上面有诱人的巧克力蛋糕,也有水果沙拉,让其中一部分人默记某个7位数字序列,另一部分人则只默记2位数(当然,实验者会为默记数字的原因编造一个谎言,例如测试记忆能力),实验结果是,那些默记7位数字的人更可能选择巧克力蛋糕,因为记忆数字过载了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使得它无暇和原始大脑的决定作抗争。
    这个例子没看懂,他想表达什么?为什么是巧克力蛋糕呢?原始大脑能判断出巧克力蛋糕会提供更多的能量么?感觉这个有点牵强。
    期待刘大回复

  39. mssr | | Reply

    在网络上链到了你的C++罗浮宫,被《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一文深深折服,由此将你博客上的其他一些文章一一看过,虽然有些是看不懂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门学科是真正迷人的。一是物理学,它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二是心理学,它让我们了解自己。–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太葱白你了!为此,我决定学习C++,逛了很多论坛之后,我找到了5本相关的书籍,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啊。请刘大师指导指导!

    [1]
    深入浅出MFC(附光盘) (平装)
    ~ 侯俊杰 (作者)

    [2]
    C++ Primer中文版(第4版?特别版) (平装)
    ~ 李普曼(Stanley B.Lippman) (作者), 拉茹瓦(Josée Lajoie) (作者), 穆(Barbara E.Moo) (作者), 李师贤 (译者), 蒋爱军 (译者), 梅晓勇 (译者), 等 (译者)

    [3]
    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 (平装)
    ~ 斯特朗斯特鲁普 (作者), 裘中燕 (译者)

    [4]
    Windows核心编程(第5版) (平装)
    ~ 杰夫瑞 (Jeffrey Richter) (作者), 克里斯托夫 (Christophe Nasarre) (作者), 葛子昂 (译者), 周靖 (译者), 廖敏 (译者)

    [5]
    Windows 程序设计:第5版(上下册)(附CD-ROM光盘一张)——Microsoft程序设计系列
    ~ [美]Charles Petzold (作者)

  40. joey | | Reply

    老师,求求您了,您多一点耐心把这里的看完吧,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情况是这样的,现在刚满17岁,因为之前读初中的时候一些其他因素没有上普通高中,而是去了一所职业高中,但是在高二的时候跑到了一个培训班去,培训的同时是在接受成人教育,毕业有个成教专科毕业证。现在上到CSDN的一些论坛上发现文凭的重要性质,如果是专科文凭的话工作不仅不好找,而且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数学也不好)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潜力。
    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重新回去读普通高中,因为才17岁。
    二 继续读成教,在以后工作中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参加自考(也不确信能够坚持下来。),来弥补自己的文凭上的欠缺,可以系统学习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大概就是这样了,请老师指点一下吧,或者您有更好的办法。我真的感到无所适从,没有办法了才来打搅老师您的。
    因为不知道如何得知老师您的回复,可不可以将回复发送到wangyuTAT@163.com。感谢老师。

    • hope | |

      小朋友,我个人觉得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你应该回去读高中。虽然看起来走了点弯路,但你在高中一定比别的同学懂事,努力。 成功的机会也大一些。世界上走偏路成功的人固然存在,但都是比较少的一部分啊。祝你成功~

  41. zomb | | Reply

    美国电影《Regarding Henry》:一个事业顺利的中年男人律师,原本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有一天不幸遭遇了劫匪,子弹损伤了他的心脏并伤害了头部,他的情绪大脑遭到了损坏,失去了绝大部分记忆和语言功能,后来虽然他健康方面痊愈了,然而却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兴趣,再没有动力去发展他的事业和认知这个离谱的职业和黑暗的社会,后来他彻底的变了个人,……。

  42. zhonyong | | Reply

    偶然的看到了博主的这篇文章.也把所有的评论全部看完了. 我有两个观点:

    (1)我自己是认同博主的观点的.因为我之前读书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想法.朦朦胧胧的,似曾相识.

    相信各位都清楚, 在高中的生物课本上,有一组人从受精卵到胎儿的进化图,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待这个进化图的.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这个短短的10月怀胎过程,就是整个生物界的一个演进的浓缩版. 每一个对应的时期,都有与之对应的某个历史阶段,而最终进化成了今天的人,所以婴儿也就进化到了今天的人的模样.

    (2)关于假说,姑且叫作假说,虽然我更喜好叫想法. 的出处大致有两种途径:
    一, 突然的灵感, 或者知觉使然. 这样的想法,使然在很多人身上是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因此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身上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往往不要经过太多的思考,仅仅知觉或者简单的思考就得出最优的选择,而对此,一般的人却要进行反复的论证再论证,最终可能还是一样的结果. 李小龙,就在某些方面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二,所谓的严谨的推导,由此产生的有理有据的结论. 但是这样的结论多少有些鼠目寸光,毕竟自己没有太多的预见性,而仅仅是事实让自己往前一步一步的迈进.

    最后,我再大胆的对ffff的话作一些回复..

    不要以为只有正真正确的真理才对人有益. 也不要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怎么怎么样, 所有对人有提示作用的文字就是正面积极的,所有有助于别人思考的文字都是有意义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如果真的有,那也早就是被公认,不需要你在这里面红耳赤的大叫大嚷了. 请学会尊重别人.

    • RiemannX | |

      无知的家伙!你知道个什么?无知者无欲!

    • zhonyong | |

      有无知就有有知,那敢问阁下是无知还是有知阿?

      倘若你是有知,会说出上面的话吗? 连最基本的德都没有.可悲可叹!

      如果你有不一样的观点,请指正, 有想法提出来,别在那里叽叽喳喳说不出一句像样的话.

  43. | | Reply

    很有收获。。。我只是想感谢你!

  44. Sefler | | Reply

    有道理。其实我有时候也觉得,有些思维过程不是主观控制的,比如你要跌倒里双手会自动伸出来。

  45. 阿飞 | | Reply

    够长的,参考书目几乎全E文的

  46. 牛魔王 | | Reply

    情感中枢永远都不会被淘汰掉。因为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所谓正确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遇到这些问题,只有理性怎么办?死机吗?哈哈

  47. 愚兄 | | Reply

    一直关注你的博客,最近也在西格玛附近工作。希望有机会能认识一下,外面关于你的传说版本太多了!

  48. 集趣 | | Reply

    写的不错,可读性强!

  49. 快乐购 | | Reply

    对进化论这一学说一直都挺怀疑的

  50. double | | Reply

    留言的人不需要多 只要能够引起共鸣就行

  51. H | | Reply

    以宾格看待自己的缺陷比较容易上手。

  52. Raymond | | Reply

    人们对现实有一些观察,对事实有一些研究,结合自己的推断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于是给出看似合理的结论。人们大脑里面有不同的区域这种说法我第一次碰到,不过想想生活中的种种情况,想想《梦的解析》里面关于潜意识的描述,也许这是某个本质问题的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还是没有探究到问题的根源。

  53. 张宁 | | Reply

    “……在远古社会我们在向姑娘求爱的时候会小心谨慎……”

    建议:“我们” -> “男子” || “男孩子”,这样可以与“姑娘”形成对应。

  54. riven | | Reply

    情感来自于我们远古的大脑,而理性源自于新进化的皮层。

  55. bulage | | Reply

    终于更新了

  56. 唏嘘12 | | Reply

    似乎从nlp角度说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 只是行为没有效果
    情绪是却也是对问题的反应 想改变反应就要改变潜意识
    也就是改变神经元网络

  57. jimbinc | | Reply

    个人理解:
    大脑不断开发出新的模块来应对新的环境,同时在新的环境中需要的旧模块也会相应的加强。这是一个垂直进化(不断增加先进的模块,更多的功能)和水平进化(增强已有有用的模块)的过程。也因此,原始模块始终要优于现代模块,从而也解释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的原因。

  58. David | | Reply

    这篇文章我没有办法相信了. 我觉得作者被一些西方的邪门歪道的文章欺骗了.
    实际上, 所谓的进化论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不过中国引进的时候好像都忽略了. 现在人类那么复杂的大脑不是用一个简单的进化的说法就可以讲通的. 从奥卡姆剃刀原则我更愿意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

  59. autumnkeaf | | Reply

    “对此有这么一个真实事件(记不得在哪本心理学书上看到的了,记得的朋友请留言。),一个事业顺利的中年男人,原本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有一天不幸遭遇了车祸,车祸损伤了他的头部,他的情绪大脑遭到了损坏,后来虽然他健康方面痊愈了,然而却从此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再没有动力去发展他的事业,照顾他的家庭,对他来说发生什么都是无所谓的。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生活的意义便来源于情感系统。”

    沒有看過 How we decide。不過考據癖補充一下,在”讓大腦自由”中 pp27頁也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有點疑問是不是其實同一個例子,某位作者記錯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4137809/

    “大腦自由”中出事故的人叫做“菲尼亞斯 蓋奇 (Phineas Gage)“ ,在1868年工作中出現的爆炸事故損傷了他大部分前額葉皮層,雖然他活了下來,但變得笨拙衝動世俗,離開了家漫無目的四處遊蕩,換了一個又一個的工作-聽起來他也失去了對生活的情緒感受。

    “大腦自由”中總結說這個事故表明前額葉皮層支配一些人類獨特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維持注意力並控制情感衝動)-這些能力大部分動物不俱備,連青少年都不俱備。

    “菲尼亞斯 蓋奇“被無數書引用過,還包括
    生物心理学漫画笔记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683002/
    笛卡尔的错误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57346/

    搜索了一下,覺得這個引用Gage來分析情緒輿決策的關係的文章比較有意思,雖然未免有點牽強。

    http://www.sciam.com.cn/html/shengming/shengmingaomi/2009/0730/5162.html

    blog怕spam…如果有興趣深入討論腦科學,請提供一個方便使用的豆瓣小組吧-雖然我也只是入門階段。

    • 刘未鹏 | |

      感谢提供的信息, 很有用 🙂

  60. Snail | | Reply

    鹏大,帮个忙把小弟上面的几个回复删掉吧,麻烦老大了。
    真是郁闷,为什么我总是有能力把别人引到跑题的深渊,上帝啊,我究竟是造了什么孽啊:-(

  61. wirx | | Reply

    我们的原始大脑同样也分不清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在获得社会成就和声望的动机的驱使下,即便是虚拟的网络游戏社会,我们也会投入大量精力,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错,我们的确应该去获得声望,只“不过它还没有聪明到跟得上工业文明,它并不明白虚拟世界里面的生存能力和地位并没有办法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生存能力和地位。”

    这一段,有补充观点。

    首先游戏也是有现实收益的,训练技能+社会群体流行文化+愉悦感+排解等

    第二,就愉悦感这些精神状态本身而言,也是人群的现实追求,我的大脑代表的是当前躯体的整体利益,就细胞层面而言,当前的身体是不会考虑几十代以后的身体的需求的

    再言,嗨和生存对大脑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嗨是大脑的工作目的,是让各个从属组织协调工作的指挥棒

  62. fffff | | Reply

    这只是作者的定性的推断而已,从本质上说,你是没有把这些事情说清楚的,只能当成是一篇散文来读,或是一种说法来读。对于一个有不好习惯的人来说,他接受你的所谓的理论,也没有什么作用效果。作者你确认人的大脑的所谓的各个模块或区域是有那样的机制吗?即使有,这个机制比较精确的表达或描述是如何的?当然不能是自然语言来描述, 估计这是没有人清楚,所谓的医学上也不能证明,如果用物理上的微粒说(也是现代科学的经典的基础,就是物件都是有一种基本的粒子组成的,这种最基本的粒子,人们好像给的一个顺序是分子-原子-质子-中子-跨克之类吧,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但是无法解释另外一些东西)来解释,所谓的元素是如何组成了这样的区域或是模块,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大量专门功能的细胞构成的“组织”吧,它们为什么就有了所谓的活性,自我复制性,并且有了所谓的记忆、工作等作者你说的那些机制的呢?所以说,认为作者只是自己的一些推断或是想像,来写了这个文章,并且推断或是想像当然无所谓对与错,关键是是否能从作者的想法(观点)中得到一些深刻的东西,并由这种深刻的东西来获得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更加一般性的认识,我想这很关键。比方说,公元前5世纪的德膜克里特,提出的这种“微粒”的观念,表明对于确定世界的运作方式而言是有效的,至少现代的整个工业文明可以用这个来解释,并且是在这种解释之下,并产生更加深刻的观念来使世界发生变化的,德膜克里特提出的观念的关键在于,后来人可以再按着他的想法,继续想下去,而作者提出的观念,大家当然都接受,没有任何问题,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劝说”或是类似于圣经的那种对人的一种指正,除了这些,没有看到其它的东西,不能得出更加本质的东西,至少对于那些想戒除坏习惯(积习多年)的人来说,或者想理性思考的人(关于什么是理性,估计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来说, 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你没有提出什么可行的方法来,这点估计作者也无法做到,为什么提不出来?因为这不属于作者的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了,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如果仅仅是一家之言,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作者比较热,并且有很多人在读作者的东西,那么对于一些不会认真思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打个比方,就好像是说,如果没有把面向对象的设计程序的观念完全、彻底、深刻的搞清楚之前,就不要讲所谓的各种什么什么设计模式,讲什么继承与组合关联之类的东西,在对关系数据库所谓的“关系”二字完全深刻的理解清楚之前,就不要谈企业级应用中的面向领域对象建模与面向所谓的表建模之间哪个更好的问题,在对异常处理的机制、观念完全把握清楚之前,不要宣扬自己认为怎么怎么样,并且也误让不了解这东西的人认为是对的,并且按这个去想问题,去做程序,那就有点耽误人。再举个更不好的例子,不要在完全搞清楚微积分之前,就把所谓的生硬的证明放到教科书上,让学生看,那些所谓的教授都是这样出书的,当然也有少数有识之士不这样做。举个更计算机方面的东西,不要在没有386保护模式中计算机的内存体系结构的背景事实之下,就谈什么OS进程的地址空间问题,就谈什么C ++等面向对象语言中的无用对象不能自动收集等问题,如果不知道一些背景知识,不知道所研究的东西处于哪个大的体系之下,整天想某个点的东西,那简直是越搞越糟,除非能想到它的背景与根基,否则就不要把这种对事物不成熟、不正确的认识,贴出来,这样对看的人没有什么好处。会阻碍大家的进步,就好像下面这个例子,老北京杂酱面里的豆瓣酱可使人致癌,并且是从官方的质量总局发的公告,你说对于一些人来说会有怎么样的影响。网上的东西,一些新闻之类的东西可以看,但是好像在网上还真找不到什么深刻性的东西来,不要说重要的知识理论的探讨了,几乎没有,而技术性的东西,也是很多人在那儿胡说八道。

    • wirx | |

      这篇评论,真是混乱的思维,我居然看完了

    • hi_lucky | |

      呵呵,我没有看完。

      建议作者起码先分一下段。

    • neugls | |

      我觉得你的评论与作者的博客一样,很精彩!

    • neugls | |

      呵呵,我觉得这个评论思维不混乱,他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应该是
      要理解事物一本质!

    • Snail | |

      >就不要把这种对事物不成熟、不正确的认识,贴出来,这样对看的人没有什么好处
      这篇文章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方面说是很严谨的(当然数学上不可能用Hilbert的形式化理论表示),如果从理论上彻底Perfect了,鹏大也就不需要让大家Comment了:-)

      >所以说,认为作者只是自己的一些推断或是想像
      鹏大的结论都是有实验根据的,比如各种心理学书籍中所提到的实验等。

      >关键是是否能从作者的想法(观点)中得到一些深刻的东西
      这里就无赖一点吧,这么多的人都觉得或多或少学到了点东西,而阁下却没有呢,究竟是为什么捏。。。

      当Carl Friedrich Gauss、Bernhard Riemann提出非欧几何时,Kant的粉丝们想到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并且非欧几何本身就很混乱,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非欧几何。
      Nicolaus Copernicu的日心说似乎更为悲壮一些,他甚至没有一台望远镜,并且Ptolemy已经把他的理论完善到如此惨绝人寰的地步,以至于根本找不到和肉眼观测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
      直到N年后,人类才终于理解了,不认为其他星球都是以某种诡异的方式绕着地球转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这N年间,教皇以及下一代的教皇得到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阁下的评论确实很费解,我也来个莫名其妙的结束曲–
      话说是《ヒカルの碁》中塔矢亮说的:How can you listen to anyone that you’re disrespectful to ?

    • ffff | |

      这个与disrespectful与respectful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我对作者文章中所言的东西作了认真的思考,并且对于
      相关的学科或是领域有一定的分析,是我对作者观点的一种评论,是他的观点的一种观点,也是对科学的
      一种观念。日心说这种观念无所谓对错,关键是他所引领的对于天体的持久的研究很重要,newton给出的关键
      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从日心说到开普勒的行星运动规律到newton的普遍适用的运行规律,
      这个很重要,如果只是提出个日心说的观念,并且只是在那儿做哲学思辨,不去做更加深刻和具体的研究,
      并且把哲学思辨让很多没有背景知识的人去玩赏(有些人会马上认为是对的),这样只会越来越混乱,除非那
      些读者也是很有科学背景的人,或不是科学背景,但是有自己对于世界运行方式的认识的人,才能清醒别人是在说什么,否则对于人们的生活,或是科学研究都没有什么好处。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科普吗?其实有很多
      人被科普搞得越来越迷惑.

    • ffff | |

      另外,想问snail个问题,非欧几何究竟是说了个什么事儿呢?或者说非欧几何最本质的观念是什么?
      因为我对微积分和数论之类的数学分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非欧几何,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几个人们
      经常说的非欧几何的几个经典的观念,但是没有把握到它比较本质的观念,所以,snail如果清楚的,麻烦
      不吝赐教一下,有你认为是把本质说明白了的书也行,麻烦把书名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就不必再花费时间
      找这些东西了。原因是我确实对非欧几何不了解,只是知道几个它的表面上的观念而已,所以我不能对你的
      观点评论,也没有什么评论的,因为我说不出什么来,所以我得知道非欧几何究竟是说了个什么后,我才能
      对你说的“并且非欧几何本身就很混乱”有所了解,才能判断这话有无道理,再有就是,只有真正的
      理解那个东西的时候,才能真正描述好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并且非欧几何本身就很混乱”, 混乱是指它们
      不正确,还是指不一致,还是别的什么意思,不太明白你的这句话,因为我所看到的一些资料说,非欧几何
      产生的背景,就是对另一种空间形式的认识,无所谓混乱不混乱)

    • Snail | |

      不跟你玩了,自己找Bernhard Riemann去吧,总有一天你会见到他的,只是时间问题。学东西还要别人给你指点,你这人实在无趣的很:-P
      though I believe it’s not a sin,but that God just made you hardheaded.

    • ffff | |

      不要总把“学东西”挂在嘴上,你以为你学得那是真正的东西吗?我只是想听听你对非欧几何的
      认识而已,你还真以为需要“你来指点”?找东西,找资料,这个对于一个一般人来说,都没有问题
      吧?如果你对非欧几何了解的话,就请你用最简短并且又能表明它本质的话说出来,
      如果你能说出来,我肯定会仔细的听着的,我不想同你在这儿费口水,还真不知道你对于数学的理解
      能达到什么程度?你就尽管说吧!听了你的对于非欧几何的认识的话后,我就能确定,是我不跟你玩,还是你不跟我玩,呵呵!

    • sxl-etr | |

      争论很有意思,都想让自己去说服别人,这也是人类造理论,提观念的原因。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ffff的观点及论证更严谨,站的更高,在说一个问题时,我的观点是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验不是100%正确的,且都有其限制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适用的范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采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处理数据的方式等;面临的问题及问题的因由(历史)是很重要的,每种理论都不是真理,只是一种解释,这个大家应该都认可吧!?
      刘未鹏对脑科学,人类的认知确实比较爱好,且掌握的资料比较全面,缺点是这些实验只是纸上得来,但不影响科普。人类认知背后的方程式太复杂了,变数太多了,组合的可能性太多了。
      关于非欧几何,我感觉Snail既然对其发表评论了,确实应该好好去了解一下,于己于人都百利而无一害

    • sb | |


      可以说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劝说”或是类似于圣经的那种对人的一种指正,除了这些,没有看到其它的东西,不能得出更加本质的东西,至少对于那些想戒除坏习惯 (积习多年)的人来说,或者想理性思考的人(关于什么是理性,估计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来说, 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你没有提出什么可行的方法来

      我怀疑fffff没有重视文中的链接,比如豆瓣中的评论,呵呵。

  63. 徐竟倬 | | Reply

    楼主的文章很精彩,我就深有体会。但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既然这个是人类共同的特征。为什么有的人没有这些的困扰呢?比如他们就很有毅力,按时起床,按计划做事。遇到困难也不退缩,也不不沉溺于一些爱好。目标很清晰。很多成功学只解释了表象,始终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成功人士做这些事情毫无障碍。是不是成功人士的生理上和普通人有区别?不知道楼主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否。

    • wirx | |

      你可以比较两台电脑,一台是懂电脑常优化的,一台是不懂维护常上黄色病毒网站的。先天的确大脑的认知发展会有区别,后天的认知模块训练也很重要

  64. greatboy | | Reply

    为什么我经常会被外部的事情所吸引,有没有什么办法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请您为我推荐一本书看看!

  65. Adam | | Reply

    “对此有这么一个真实事件(记不得在哪本心理学书上看到的了,记得的朋友请留言。),一个事业顺利的中年男人,原本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有一天不幸遭遇了车祸,车祸损伤了他的头部,他的情绪大脑遭到了损坏,后来虽然他健康方面痊愈了,然而却从此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再没有动力去发展他的事业,照顾他的家庭,对他来说发生什么都是无所谓的。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生活的意义便来源于情感系统。”

    哈哈,这也是《How we decide》里面的例子啊!pongba用了不少《How we decide》了嘛!呵呵,最近自己正好在看这本书。

    评论的时候还没看完你这篇,不过看到这里已经觉得这篇绝对爆牛,长度已经说明问题了。。。

  66. 美丽心情 | | Reply

    博主是搞计算机的,不是搞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的。

  67. 美丽心情 | | Reply

    谢谢博主精彩博文。
    我们一直在和“20万年前的自己”斗,,多么有意思啊!!!

  68. Riemann | | Reply

    那本书的名字是:”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给主人提个问题,你的blog的comment上好像无法输入书名号<>

  69. Riemann | | Reply

    <>,在17-20世纪初(1600-1900-1930)的年代里,其实那些科学家吧,已经有很多重要的思想了,但是真正深入理解他们思想的人,恐怕没有几个人,有的话,也是在他们之间传递,他们死后,由于他们对于世界运作方式的阐述或是研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又因为不占主要地位(包括现在,因为科学家手中没有大量的钱,不能做想做的事,那些既搞科学又做生意,经营企业且成功的人还真了不起), 无人问津,所以后来的人,有时候也是在重复这些人的事儿,没有真正的搞清他们的思想。。比如说,有哪位真正理解微积分的深刻的思想,当时的人怎么想起的这种思想,laplace那句话是什么意思?Riemann,Galois,Enstein,Hilbert,erdos,gauss,cauchy,还有现在活着的tao等人一生都在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想出来了多少,没有解决哪些问题,他们真正的想法,如果能够了解这些东西,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尽的财富,是真正的财富,并且从现实来说,它们能真正的产生能吃能用的”财富“,但是奇怪的是,好像现在没有人搞这些东西,搞了这些东西,现在所有的东西,将马上有解决的端倪。比方说,现在大家都 在研究计算复杂性、混沌、复杂系统这些东西,其实,我上述的那些人也都想过这些问题,目前对于计算复杂性、混沌、复杂系统的研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和发现呢?好像还没有,都是在那儿奏热闹,有人真正的想过如何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可能也有人,但是为什么发现不了呢?大家可以想想。

  70. Riemann | | Reply

    从哲学上进行思辨或是定性的在那儿想,不会得出什么深刻或是重要的结论的,深刻也有可能,但是起不到本质的作用。比如说,所谓的“力”的概念,或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这种运作方式就叫力),大家都说各种星球之间存在一种作用,于是我们就叫它为“力”,说所谓的粒子(或也是我们想像的,有没有其实不确定)之间也有所谓的“力”,只说(或是只认为、只想像、在概念上承认)有这种力,有什么用呢?对于大家没有什么改变或是没有什么深刻的对于世界运行方式的认识,仅仅是一种认识而已,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比方说,就好像说,人世间有鬼或是有灵魂一样,大家可以信,也可以不信,都无所谓。但是如果真有一天,人们知道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精确的关系, 用所谓的灵魂制造了一个人的时候,或是从所谓的肉体能获取它的灵魂的时候, 于是才对于人类,起到了真正的作用(当然是所谓的好或坏,不确定)。话又说回来,力不力的无所谓,关键是后来newton发现了”力“这种物件之间的比较精准的关系,以及与所谓的运行之间的精确(相对)的关系,所以才对整个人类的所谓进步,产生了真正的作用。对于本文作者所说的文章中的观点,不也是与我上述情形类似吗?所以,问题就是如何真发现这些规律?精准的规律,那么请大家品位一下这本书,<>.

  71. ty1921 | | Reply

    记得《暗时间》之后,等得是花儿谢了又开还结果了,终于在今天更新,中午的时候表妹祝我节日快乐,说是老师安排的,难不成那位可爱的老师也是刘大的粉丝?

    记得小时候动画片里面,坏人要干坏事之前,总是要内心挣扎一番,一个善良的自己和一个邪恶的自己在那打架,还老是邪恶的占据上风,这也许就是文中”远古的自己“和”近代的自己“吧

    Smart is the new sexy好像和”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类似的道理,让人不禁想到《金瓶梅》、《X宫X图》之类的大作。而每次看喜剧之后心情都会很高兴,看了悲剧之后一段时间又都是很悲切的,援引过来,当看到Smart 之后,我们想必也会比平时更加Smart ,久之就被刘大所同化,不知道这个算是条件反射还是自身的进化呢

    末了提个小小的建议,文中例子看起来觉得少了点什么,对比以前的文章因为有刘大自身的例子,仿若很鲜活,触手可及似的,以后如果也能亲身举例,效果说不定会更好呢——当然这只是太顾及自身的感受了,罪过罪过

    • 刘未鹏 | |

      谢谢你的建议,的确应该如此,以后注意 🙂

  72. Rocky.liu | | Reply

    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作者是切入的比较深入的,我一直在试图通过一些渠道来更好地拓展我们如何高效率地应用大脑。譬如,专注地读书过头了,容易造成大脑缺氧而头疼。那么,进行吐纳(深呼吸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大脑缺氧的问题。国外的研究从鞭辟入里的分析中把脑科学发展的比较深入,而中国传统的一些认知,能够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用脑法则进行包容。
    作者的博文每篇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脑科学”视野,正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用脑的方法,那样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和高效,也更能摆平很多人、很多事。

  73. mr。lin | | Reply

    说实话 每次看到你有新的更新我都兴奋异常 做什么都有了力量 好久没看过有这么令我深思的博文了v

  74. pongba | | Reply

    的确有重合的部分。不过有不少有意思的例子我觉得可以分享:)
    P.S. 这个主题我很早之前写过一个《Mean Genes》的简短书评,可以说本文只是展开一下。

  75. pongba | | Reply

    目前没有既定的计划,取决于以后的阅读。这个系列其实是我日常业余阅读的“读后感”。

  76. 张宁 | | Reply

    “……在不增加太多占用面积的前提下使得大脑皮层表面积暴涨……”

    我觉得应该是:“面积” -> “体积”。

    • pongba | |

      感谢!已更正。

  77. heyeast | | Reply

    我是在找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结果《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资源导引》把我带到了我比较喜欢的Mind Hack,于是就顺便把这篇刚发表不久的文章给读完,依然那么犀利,smart is the new sexy!
    女人是一种感性动物,很容易受情感影响而失去理智,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最近就遇到一位。。。。

    • edmond | |

      女人是一种感性动物? 大脑会应性别而有区别吗?

      认为男女有别, 往往是社会评价起到了作用. 在社会评价中会告诉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什么样子叫做有男人味(如勇敢,果断,理性等等特征),什么样子叫做有女人味(如细腻, 感性等等). 而我们置身于社会之中,多多少少向社会的主流价值靠拢,并下意识以此准绳来塑造自己,显得自己有男人味,或者有女人味.这个在社会心理学里面叫做从众,服从吧.

      所谓失去理智,一般是情绪掌握控制权,而在几十万年的进化中情绪的作用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安全,因为动用理性思考的时间代价要比情绪要多. 比如开车时,突然有车过来,你估计不用经过大脑思考,就下意识地刹车.甚至在事后,你记不得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做. 这是因为情绪的启动非常快.

    • hit_alex | |

      我不太理解你为什么会在第一句话抛出两个问题:女人是一种感性动物? 大脑会应性别而有区别吗?
      以我阅读你之后的两段话的经历来看,我认为你并没有真正的回答这两个问题。抱歉,由于能力所限,我也暂时回答不了。

    • ctennis | |

      你的第二个问题, “大脑会应性别而有区别吗?”, 我也想再加一个问题:”胸部会因性别而有区别吗?”
      男女的大脑有没有区别尚不知道, 非要我选的话我也觉得没(大)区别. 问题是大脑不是在独立运作的, 而是受各种信号的控制的, 流淌在男女体内的激素是不同的, 这种输入信号的不同导致了架构相同的大脑面对同样情况产生不同的反应.
      我想如果给你注入肾上腺素的话, 你大脑感性/理性的平衡点也会变化, 这并不代表你大脑发生变化了, 只是输入的差别导致了输入的差别.
      你第二段说的男女有别是由社会造成的, 只能说这是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比较浅层次的影响因素), 却不能因此说男女差别就完全是由此导致.

Leave a Reply to Eating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