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BetterExplained]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让我稍微说得更详细一点: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因此,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这可不像它听上去那么简单,否则就不会有“掉书袋”、“读死书”这种修辞手法了。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一点,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关于学习与记忆机制的实验: 《找寻逝去的自我》上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这样一个任务:给你一个单词(如brain),要你寻找它的押韵单词(如train)。一段时间之后问你记不记得当时给你的单词是什么了。你可能会不大记得了。现在,如果当时不是要你寻找押韵单词,而是要你联想该单词的含义或功能(如brain的功能),那么你事后回忆起来当时是什么单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对此一个靠谱的解释是:后一种记忆编码方式(称为精细编码)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线索。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个线索被触发都可能顺藤摸瓜地拎出整条鱼记忆来。 一个非常类似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忘了出处了,顺便请教知道的同学:)): 给出同样一组单词,让一组被试数一数每个单词有多少个音节,让另一组被试阅读单词的含义(或者设想单词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场景中),之后让两组被试回忆列表上的单词,猜哪一组能够回忆出更多? 这是一个被广为认可的记忆机制,即: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Making Up the Mind》上讲了这么一个简单但深刻的实验: 我们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反应是:5个凸的按钮,1个凹的按钮。 现在仅仅将图片上下颠倒一下: 在我们眼中立即就变成了:1个凸的按钮,5个凹的按钮。 为什么同一副图片,仅仅是上下颠倒一下,我们就对其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呢? 我们知道,视觉图像要到达大脑,首先要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密密麻麻地排布着感光细胞),刺激感光细胞形成的神经电冲动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通路到达视觉皮层。但后续的繁杂步骤其实都是对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处理。这里,对我们的讨论而言视网膜不妨可以看作一张感光胶片,重点在于视网膜上的像完全是一张二维图片。大脑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的任何信息都以这张二维图片为原始素材。 那么,究竟大脑是怎么从二维图片中看出(推导出)三维的?

编程的首要原则(s)是什么?

半年前,JoelOnSoftware和CodingHorror合搞的stackoverflow.com刚上线不久,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扔了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编程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作为我的学习原则的一个实践: 8.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5个月过去了,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有人回复,我得到了一大堆有意思的答案,忍不住翻译过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