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BetterExplained]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阿灵顿的情况属于例外,而非常态,就像不能拿抽烟活到一百岁的英国老太太的个例来反驳抽烟对健康的极大损伤一样)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 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自己既写博客,也读别人的博客,在这个时代,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拓宽朋友圈子的途径几乎只有一个,通过网络,而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断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语言?显然,通过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记是难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很简单,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我曾在CSDN上写了近六年的博客,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TopLanguage),由于我的博客的长期阅读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语言的,因此这个Group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而高质量的技术讨论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参与,雪球滚起来之后,就很难停下来了,将近一年半下来,从这个Group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而对于非程序员朋友,科学松鼠会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BetterExplained]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大半年前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写到将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现在再次回忆起来,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BetterExplained]亲密关系中的冲突解决

前几天和老婆一起(第 N 遍)看 Friends ,看到 R&R 第一次分手的那集,Rachel 因为工作加班好多天,在 Anniversary 也要加班,Ross 于是把晚餐带到 Rachel 的办公室,本来是一番浪漫好意,结果弄得 Rachel 很不开心,大吵一架于是分手。 冲突在于,Ross 希望能够在 Anniversary 和 Rachel 一起吃饭,而 Rachel 因工作紧张不能一起吃饭。其实这样的利益冲突在亲密关系中非常频繁,甚至可以说是吵架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两人都不越界要求对方,尊重对方的意愿,如果这样看的话,在 R&R 问题中 Ross 显然是 over-the-line 的,因为 Rachel 完全有不和他吃饭的自由,尽管 Ross 的要求很合理。但一旦双方皆认为自己合理,冲突却不可避免的时候,就必须各自退回到尊重对方的自由。 但其实这也不是问题的终极解决之道,因为这会导致一旦冲突发生,两人就退回到自己的领地,制造出冷战气氛来,“尊重对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着实没有那么容易。 经过老婆的提醒,意识到这里有一个更好的方案,简言之就是两人都将双方看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下对比使用和不使用这个假设情况下的差别:

独立日

Mind Hacks, http://mindhacks.cn @ 2/7/2009 前生:C++的罗浮宫@CSDN 简史:2003 年 8 月第一篇博客,最初几年关注C++,后依次关注算法、人工智能、思维与认知科学。 数据:五年零六个月。发文 119 篇。其中原创 111 篇,翻译 8 篇,转载 0 篇。访问量 一百二十万,评论数 1984 (很巧的是,这是我的出生年)